换言之,城乡二元时代早已沦为过去式,城市户口早已不是乡村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附着于其上的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正在均衡化。
与此同时,农村的宅基地则越来越稀缺,相对价值随之而提升。
前些年,国家层面出台规定,明确了三大原则:
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进城落户,不得以放弃宅基地为前提;
城镇户口子女,可继承老家的房子。
一户一宅,限制了宅基地的扩张空间,而近年来各地对宅基地的审批越来越严,其稀缺性就越来越凸显。
同时,政策解决了后顾之忧:进城落户或进城入学,不用再强制放弃宅基地,“老家一套房、城里一套房”已成为常态。
根据政策,农民进城落户可有偿放弃宅基地。这里的“有偿”是以所谓奖励来进行的,有地方只有5万元,有地方是8万元。
问题来了,为5万元放弃宅基地,到底值不值?
毕竟,即使子女已是城镇户口,仍可继承老家的房子。
早在2020年,自然资源部等7部委明确: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
宅基地,越来越“值钱”了。
“值钱”是相对而言,不是说宅基地能生钱,而是城市户口含金量越来越低,宅基地兜底价值越来越凸显。
当前,户口门槛正在淡化,“零门槛落户”已成常态,城市户口早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当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都已取消落户限制,只有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个别超大特大城市成为例外。
换言之,城乡二元时代早已沦为过去式,城市户口早已不是乡村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附着于其上的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正在均衡化。
与此同时,农村的宅基地则越来越稀缺,相对价值随之而提升。
前些年,国家层面出台规定,明确了三大原则:
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进城落户,不得以放弃宅基地为前提;
城镇户口子女,可继承老家的房子。
一户一宅,限制了宅基地的扩张空间,而近年来各地对宅基地的审批越来越严,其稀缺性就越来越凸显。
同时,政策解决了后顾之忧:进城落户或进城入学,不用再强制放弃宅基地,“老家一套房、城里一套房”已成为常态。
根据政策,农民进城落户可有偿放弃宅基地。这里的“有偿”是以所谓奖励来进行的,有地方只有5万元,有地方是8万元。
问题来了,为5万元放弃宅基地,到底值不值?
毕竟,即使子女已是城镇户口,仍可继承老家的房子。
早在2020年,自然资源部等7部委明确: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
为何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建房子?
在决策话语中,宅基地被视为农民的基础居住保障,是兜底性的政策安排。
它的重要性,不在于能产生多大经济价值,而在于提供一条退路。
一旦未来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农村的宅基地和承包耕地,仍旧是许多人最后的依托。
就此而言,宅基地、责任田被视为农民的“养老金”,并非没有道理。
它弥补的是重工业化时代城乡“剪刀差”背后,农民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许多人担心的是,一旦放开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土地兼并和垄断现象将会再次滋生。
事实上,不是所有农村的宅基地都有高经济价值。
偏远乡村的宅基地闲置乃至荒废的不在少数,所谓“资本下乡的掠夺性开发”多少有点杞人忧天。
只有城中村或城郊的宅基地,才有上“牌桌”的资格。
早年的大拆迁,后来的城中村大规模改造,再到盛行了数十年之久的小产权热,都是如此。
一旦宅基地可以自由交易,哪怕是仅放开“小产权房上市”的口子,城市商品房市场就将迎来源源不断的天量供给。
供求逆转之下,价格自然难以维持。这在房价高涨时代或有讨论空间,但在“止跌回稳”的关键时刻显然不可能。
|